除了環保意識、體驗生活與自主能力之外,有許多學員來到這裡的共同關懷是「樂活綠主張」,而「樂活」或許是較大的重點。樂活的內容包括了「吃得安心、用得安心」,也包括「自己動手做」。這樣看來似乎與我的企圖心相去不遠,但其實對我而言,兩者之間有某種面向上的歧異。
我的感覺是,學員許多是退休人士,積極規劃自己的退休未來,或許對於政治的談論是一種禁忌的話題。對「其中少數或部分人」來說,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 情調與品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怎麼樣在庭園種好香草?怎麼樣養出一罐好酵母?怎麼樣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更無毒?如何打造一個經久耐用的麵包窯?── 我似乎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負責任地把問題拋向代際之間政治社會經驗的差異,但更傾向把這段話當作一種對現象的側寫。(因為我對學員生活的認知是無 知、空白的,即使是對同代的人,也未必不是如此。除此之外,這種「側」寫也隱含我批判性的立場)
在共同關懷之外,想回到我自己特別留心的某些問題之上。
「這一甲的地是向國家承租的,一年須付一百萬。」(而如何與伊聖詩建立聯繫、如何互動也是我好奇但沒有問下去的地方)「各位哥哥姊姊們豐富的知識寶 庫」「為什麼會有/要有溫室?」「木伯為什麼從慣行轉為盡量的有機?野蔓園與紗帽山附近的農家有怎麼樣的互動?」「亞曼精彩的人生經歷,綜合來說是甚麼風 格?這個風格怎麼樣形塑野蔓園的運作與決策機制?」「梅子認為,停留一年是適當領略當地四季變化與氣候地質條件的時間長度。」「怎麼樣更從生物/微生物的 角度來認識野蔓園?」「紗帽山的溫泉故事。」──這些都是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提問線索。
由於向國家承租的性質,使得野蔓園的「永續」經營避免不了收入考量,小U說:
「我覺得很重要的問題是怎麼樣取得維繫經營的財源,(後略)」
這一點,某種程度給野蔓園的營運方式定了基調,當我在天馬行空地想像野蔓園未來圖像的時候,總是得回到這個現實考量之上,除了地租,尚有資材、人事 費用等。所以不僅是各種植物的特性、到處接洽與授課的功夫、生活實作的技術、氣候與地質條件的認識、農法農藝的操作、換工問題、現實目標與理想的權衡,還 包括了要達到營運門檻的挑戰,個人必須在侷限的條件之下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方針。
這裡不全然是「世外桃源的」樸門實驗場,認識到這點以後,或許會為自己在這裡學習的可能性感到雀躍不已?
亞曼教你做番茄醬
傅大哥教你做麵包
亞曼教你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RAP~YO)
小U教你植物的互助精神
梅子教你關於可愛(?)與信仰的可能性
也教你賣檳榔賣餐飲
秋葵哥哥教你忍術
殺!
-小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