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產出,是作者生命過程的一個切面,必然反照著作者過往獨特的生活經歷;與此同時,比較不同文章的內容,往往也能發現作者間共同的關懷,從而抓出我們共同面臨挑戰之樣貌。
「以前我以為沒什麼人在關心環保,到了這邊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在關注。」
──梅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野蔓園的一個面向。
比較都市與野蔓園的生活,這裡不使用一次性的消耗品:來這裡參訪的朋友們在附近消費冰淇淋,亞蔓會把盒子與蓋子留下來使用(在都市、鄉村甚至是大部分其他的社群形式,我們每天消費都會產生廢棄物,塑膠袋、塑膠容器、各種材質包裝)。
這裡也不使用不可循環的方式洗滌衣物,應該說這裡幾乎「免於都市審美觀的價值判斷」,而因為我們食用的取於自然(自然栽培稻米、有機絲瓜與南瓜等
等)、也免於都市汽機車煙塵、無須面對生活中各種工業製品所帶來的環境荷爾蒙與各種化學物質,我們勞動所產生的汗漬、排泄物都不是臭的,沾染在肢體/衣服
上的土壤也是健康的。
相反地,在這裡如果你全身光鮮亮麗、纖塵不染,或許反而會透露你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在都市,我們使用洗衣精、洗衣粉、洗衣機、烘衣機、除濕機,甚至為了他人的目光可以仔細治裝上幾個小時、,並為了一點點髒污侷促不安)
一旦我轉換身分(從都市人到野人,再從野人到都市人),我才重新省思了諸多被我們視為普世價值的價值觀,其實是侷限在特殊生活情境(現代都市生活)之下的──而也因此發現自己多麼頻繁地消耗不可循環的物質。
因此,許多行為與習慣都會透露你的身分,包括嫌棄土壤與昆蟲、為了一個蚊子包哇哇叫、洗澡碰點冷水就哀嚎(這些都是我做過的)。然而,在歷經過後會明白這些根本不是什麼令人難受的事,有時,還是令人喜悅的事情。
頭髮上的米糠如何是乾淨的、如何是髒的?又有甚麼其他可能?
而我喜歡(嚮往)那種迅速轉換身分,仍能安之若素的自在。與此同時,它也象徵著你內在生命層次豐富的程度,透過闖入、改變、成為,最終我們會更加認識過去的自己。
在這裡,生活上的不適應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亞曼一開始就在信件中提醒這件事情,這也是野蔓園吸引人又嚇跑人的一點──「自己想辦法、動手做」,許多正面或負面的換工心得都圍繞在這點上面,也
有人抱怨主人總是不在(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期待導師、需要導師,而不是以大自然為導師,也不是自己想辦法)。但對於像我們這麼短期的換工而言,亞曼
仍然是我們快速進入的捷徑。另外一方面,梅子、小U、傅大哥也能提供不少寶貴意見。(這或許又反映出我們期待權威,尤其期待單一的權威)
自己動手做,其實是建立聯繫相當真實的方法,而與語言文字上的學術取得相當不同。透過開伙,我或許認識刀具、砧板、食材的質地與個性;透過給植物移
盆,我更認識土與根的相處,感受濕度或溫度,對照葉子的色澤;捏麵糰、養酵母,認識麵性與酵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麵糰,而酵母需要怎樣的環境。
建立起這種真實的聯繫之後,品嚐是有生命觸感的品嚐,或許會帶著更多感激、或許食我之間的靈魂會在消化過程打上照面,而使得這種吸收過程更加舒服(在山上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感到脹氣或胃不舒服)。除此之外,亞曼也說:
「澱粉會在我們的口腔被分解,一旦沒分解好到了胃,胃要付出較大的努力去消化澱粉。」
Emi Paggy也說過:
「嘴巴的澱粉酶會分解澱粉,但是酸度沒胃那麼高,到了胃以後,雖然還有胰液,澱粉酶可能就不能發揮那麼大的功效。那胃、小腸就會比較有負擔」
總之,細細咀嚼讓質地清晰,而藉著參與生產過程,我們則可以從食物上得到更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