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012/10/18

2 Years


2012/10/13是踏上野蔓園這塊土地滿兩年的日子。

不知道已經答應亞曼幾次說要交心得給他,
卻一直食言,如果我是小木偶的話,鼻子大概已經長到跟玉山一樣高了吧。

翻閱兩年前剛開始的兩三個月的流水帳日記,那是一段農場生活與體制外教育相交錯的歲月。


兩邊的生活交相刺激著自己,那是決定讓自己至少在野蔓園待上一年的關鍵點。

2012/10/12

2012/09/24哲宇&小龜




謝謝你們的幫忙與陪伴 :) 梅子

關於在野蔓園(三)

最後,跨過前篇所列舉有趣的提問線索,或許有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

在野蔓園的夜讀生活中有些相關的認識:

(1) 石磊部落的羅傳道因為妻子身罹三種癌症,轉而尋求不施藥的有機,再轉向自然農法;
(2) 日本青森的木村秋則阿公因為老婆對農藥嚴重過敏(,又讀了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嘗試自然栽培,在長期沉潛與巨大挫折中,最後「照顧」出切片兩年不會氧化的蘋果,激勵了日、韓以及多國的青年農夫;
(3) 我們下一站AVATA的主人因為身體健康因素,到國外取經學了「魚菜共生」模式;
(4) 亞曼因為身體健康的因素,先後到印度、中國學自然療法與中醫,經過長期的嘗試,目前在台灣建立樸門的節點。

另外,關於農業作為新舊生活方式的基礎:

(1) 在歐洲開始茁壯的生態社區、慢城、永續城鎮;
百用老圖─英國山城托特尼斯



(2) 在世界各地開展的CSA(社區協力農業);
(3) 里山(意為日本接鄰群山的平原) 倡議中,作為林務局與各基金會合作的努力方向;

官田水雉菱角田


 貢寮水梯田




(4) 在國際小農革命的架構下(,在台灣的實踐中),浩然基金會與台灣農村陣線合作的 小農復耕計畫
歷坵小農復耕



(5) 都市農業,包括科學家推動的摩天大樓農場、魚菜共生系統、樸門許多面向之中的一個實踐。
 摩天大樓農場


(6) 其他游耕、狩獵、採集的非主流文化範型。

這些比較著名的案例,似乎可以對應到第一篇中談到的「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與契機」。

糧食是文化的基底、是文化的核心,所以──如果缺乏對自己所吃食物的理解,就不能從更全觀的角度來理解自己與自己所處的世界。雖然我覺得這個文案超像八股結尾,但我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一股腦栽入這個迷人的世界。(其實是假借栽入的名義行旅遊之實?)
 
-小龜-

關於在野蔓園(二)


除了環保意識、體驗生活與自主能力之外,有許多學員來到這裡的共同關懷是「樂活綠主張」,而「樂活」或許是較大的重點。樂活的內容包括了「吃得安心、用得安心」,也包括「自己動手做」。這樣看來似乎與我的企圖心相去不遠,但其實對我而言,兩者之間有某種面向上的歧異。

我的感覺是,學員許多是退休人士,積極規劃自己的退休未來,或許對於政治的談論是一種禁忌的話題。對「其中少數或部分人」來說,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 情調與品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怎麼樣在庭園種好香草?怎麼樣養出一罐好酵母?怎麼樣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更無毒?如何打造一個經久耐用的麵包窯?── 我似乎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負責任地把問題拋向代際之間政治社會經驗的差異,但更傾向把這段話當作一種對現象的側寫。(因為我對學員生活的認知是無 知、空白的,即使是對同代的人,也未必不是如此。除此之外,這種「側」寫也隱含我批判性的立場)





















在共同關懷之外,想回到我自己特別留心的某些問題之上。

「這一甲的地是向國家承租的,一年須付一百萬。」(而如何與伊聖詩建立聯繫、如何互動也是我好奇但沒有問下去的地方)「各位哥哥姊姊們豐富的知識寶 庫」「為什麼會有/要有溫室?」「木伯為什麼從慣行轉為盡量的有機?野蔓園與紗帽山附近的農家有怎麼樣的互動?」「亞曼精彩的人生經歷,綜合來說是甚麼風 格?這個風格怎麼樣形塑野蔓園的運作與決策機制?」「梅子認為,停留一年是適當領略當地四季變化與氣候地質條件的時間長度。」「怎麼樣更從生物/微生物的 角度來認識野蔓園?」「紗帽山的溫泉故事。」──這些都是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提問線索。

由於向國家承租的性質,使得野蔓園的「永續」經營避免不了收入考量,小U說:

「我覺得很重要的問題是怎麼樣取得維繫經營的財源,(後略)」

這一點,某種程度給野蔓園的營運方式定了基調,當我在天馬行空地想像野蔓園未來圖像的時候,總是得回到這個現實考量之上,除了地租,尚有資材、人事 費用等。所以不僅是各種植物的特性、到處接洽與授課的功夫、生活實作的技術、氣候與地質條件的認識、農法農藝的操作、換工問題、現實目標與理想的權衡,還 包括了要達到營運門檻的挑戰,個人必須在侷限的條件之下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方針。

這裡不全然是「世外桃源的」樸門實驗場,認識到這點以後,或許會為自己在這裡學習的可能性感到雀躍不已?









亞曼教你做番茄醬

















傅大哥教你做麵包









亞曼教你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RAP~YO)






 










小U教你植物的互助精神














 梅子教你關於可愛(?)與信仰的可能性





  






也教你賣檳榔賣餐飲



  





秋葵哥哥教你忍術



  



 殺! 







-小龜-


關於在野蔓園(一)


一篇文章的產出,是作者生命過程的一個切面,必然反照著作者過往獨特的生活經歷;與此同時,比較不同文章的內容,往往也能發現作者間共同的關懷,從而抓出我們共同面臨挑戰之樣貌。

「以前我以為沒什麼人在關心環保,到了這邊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在關注。」

──梅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野蔓園的一個面向。

比較都市與野蔓園的生活,這裡不使用一次性的消耗品:來這裡參訪的朋友們在附近消費冰淇淋,亞蔓會把盒子與蓋子留下來使用(在都市、鄉村甚至是大部分其他的社群形式,我們每天消費都會產生廢棄物,塑膠袋、塑膠容器、各種材質包裝)。

這裡也不使用不可循環的方式洗滌衣物,應該說這裡幾乎「免於都市審美觀的價值判斷」,而因為我們食用的取於自然(自然栽培稻米、有機絲瓜與南瓜等 等)、也免於都市汽機車煙塵、無須面對生活中各種工業製品所帶來的環境荷爾蒙與各種化學物質,我們勞動所產生的汗漬、排泄物都不是臭的,沾染在肢體/衣服 上的土壤也是健康的。

相反地,在這裡如果你全身光鮮亮麗、纖塵不染,或許反而會透露你不事生產、好逸惡勞。(在都市,我們使用洗衣精、洗衣粉、洗衣機、烘衣機、除濕機,甚至為了他人的目光可以仔細治裝上幾個小時、,並為了一點點髒污侷促不安)

一旦我轉換身分(從都市人到野人,再從野人到都市人),我才重新省思了諸多被我們視為普世價值的價值觀,其實是侷限在特殊生活情境(現代都市生活)之下的──而也因此發現自己多麼頻繁地消耗不可循環的物質。
















因此,許多行為與習慣都會透露你的身分,包括嫌棄土壤與昆蟲、為了一個蚊子包哇哇叫、洗澡碰點冷水就哀嚎(這些都是我做過的)。然而,在歷經過後會明白這些根本不是什麼令人難受的事,有時,還是令人喜悅的事情。





頭髮上的米糠如何是乾淨的、如何是髒的?又有甚麼其他可能?


















而我喜歡(嚮往)那種迅速轉換身分,仍能安之若素的自在。與此同時,它也象徵著你內在生命層次豐富的程度,透過闖入、改變、成為,最終我們會更加認識過去的自己。

在這裡,生活上的不適應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亞曼一開始就在信件中提醒這件事情,這也是野蔓園吸引人又嚇跑人的一點──「自己想辦法、動手做」,許多正面或負面的換工心得都圍繞在這點上面,也 有人抱怨主人總是不在(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期待導師、需要導師,而不是以大自然為導師,也不是自己想辦法)。但對於像我們這麼短期的換工而言,亞曼 仍然是我們快速進入的捷徑。另外一方面,梅子、小U、傅大哥也能提供不少寶貴意見。(這或許又反映出我們期待權威,尤其期待單一的權威)

自己動手做,其實是建立聯繫相當真實的方法,而與語言文字上的學術取得相當不同。透過開伙,我或許認識刀具、砧板、食材的質地與個性;透過給植物移 盆,我更認識土與根的相處,感受濕度或溫度,對照葉子的色澤;捏麵糰、養酵母,認識麵性與酵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麵糰,而酵母需要怎樣的環境。




建立起這種真實的聯繫之後,品嚐是有生命觸感的品嚐,或許會帶著更多感激、或許食我之間的靈魂會在消化過程打上照面,而使得這種吸收過程更加舒服(在山上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感到脹氣或胃不舒服)。除此之外,亞曼也說:

「澱粉會在我們的口腔被分解,一旦沒分解好到了胃,胃要付出較大的努力去消化澱粉。」

Emi Paggy也說過:

「嘴巴的澱粉酶會分解澱粉,但是酸度沒胃那麼高,到了胃以後,雖然還有胰液,澱粉酶可能就不能發揮那麼大的功效。那胃、小腸就會比較有負擔」

總之,細細咀嚼讓質地清晰,而藉著參與生產過程,我們則可以從食物上得到更深刻的意義。






  










WWOOF環島第一站 – 野蔓園 part.2

兩週的時間參與了幾個活動和課程,
除了先前提到的摘柚子外,另外還有挖竹筍,從找食材到端上桌的完全體驗。
別看照片中那位怪異男子一身盜筍裝,其實安全帽是為了防蚊。


 



豆漿豆花豆腐,一氣喝成!




一天上午亞曼帶著我們上山堆積枯枝落葉堆肥,
綠色(N,附近的雜草)棕色(C,稻草枯枝)層層堆疊。
 

  

跟到兩堂野蔓園所開設的秋耕班,分別介紹了護根厚土種植,課程不但有較學術性的講解還有實作的部份,對於一個門外漢來說實在太充實了。在野蔓園到處可以看到護根(mulching)的影子,護根的好處是為了避免表土的裸露造成水份過度蒸發,也可以調節土壤的溫度形成自己的微氣候,有機質的堆疊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生物的棲息空間,分解後也可以產生養分。秋耕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與其他學員的交流,聽到學員們的經驗分享和問題討論,賺到!

 


假日的烘焙班,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參加,對都市孩童來說這真是很難得的體驗,寓教於樂,看他們玩的多開心。





離開的前一天跟著來上課的學生們一起到園區附近聽生態導覽,沿路的植物講解和摸蜆仔固然有趣,但走上山後的風景更是讓人留連忘返,很難想像離都市這麼近的地方還有如此仙境,也遇到了傳說中八十幾歲的農人木伯。









晚上時間除了整理當日的相片、聊聊天看影片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書。
根本就是「樂躬耕於隴中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超假掰的呀!野蔓園裡頭有許多藏書,我拿了一本亞曼的著作和梅子借我的新世紀飲食到木屋裡啃,關於新世紀飲食,其實是一次和梅子聊到她為何吃素時,她所推薦我看的。讀大學時常常中午就會去樓下買素食吃,不是為了什麼特殊原因,純粹只是覺得挺清爽可口,我不是素食主義者,但了解你的食物來源,定會改變自身的飲食習慣。
逛過嘻哈版的人就知道,置底的問歌帖總是潛藏著神人,即便提示只有登登登、啊啊啊都可以知道歌名。在這邊則是遇到許多植物辨識達人,細心的觀察加上經驗的累積,著實迷人。短短兩星期,對植物有了不同的感情,現在走到哪都會想去看看附近的植物,平凡的路途都有了新的風景。

-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