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4 號,三個星期前溫菱送的秋葵的種子今天長出了子葉,另這兩天 為它們的健康憂心的我寬慰不少。課程中除了知識的學習,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結 識了許多關心環境、踐行農耕的朋友。迫於學校的住宿環境和功課的壓力,好久 沒有種植物了,直到參加這一期的 PDC 課程,老師不斷的鼓勵大家動手實踐,加 之同學間慷慨的互贈種子,我才有動力和機會決定再嘗試種點什麼。運用樸門設 計課程中學到的知識,留意身邊可以再利用的資源:學校春天修剪樹枝和除草回 宿舍的路上到處是新鮮草葉的碎渣,宿舍對面的樹林有了一定年紀總是積著一層 枯葉,愛喝咖啡的朋友處有咖啡渣,自己每天都會產生果皮......找來一隻裝完麵 線沒用的塑料盒,模仿厚土種植和堆肥結合的原理,開始我的培土實驗:一層論 文廢紙、一層土壤、一層廚馀、一層枯葉、一層綠草、一層咖啡渣——當然,最 重要的原料是野蔓園肥沃的黑土壤和混合貓空山特產的腐殖土,再在土壤上蓋一 層乾枯的芒草減低水分蒸發,就當做是小秋葵們暫時的家了。9 號水培育苗,10 號喬遷,15 號破土,一路茁壯成長,然而這兩天有 3 顆土壤耷拉下來好不讓人 心焦,就在此時,像徵著成長的子葉長出來了!不過伴植的川七還在蓄積能量, 豆子也沒有冒芽,再耐心的等等吧。還有親愛的小雜草們,你們也加油呀,等著 你們出來替換干芒草覆蓋土壤呢~
每日在和一草一木的接觸中,生活的樂趣增加了,看著它們健康成長,似乎 寫論文的繁重壓力也被分擔掉一些。
如何在資本驅動的現代消費社會中建構友善環境生活形態感是我的主要關 懷。之前長期浸泡在環境知識學習和教育工作中,我一直都在反思環境教育如何 在沉重的議題下展開有趣的實踐、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平台,也一直都在尋找更 為打動人的環境教育手段——食農教育是一個非常吸引我的領域。日常生活實踐 中最緊密的元素之一便是飲食,食物不但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是建立自我認同連 結社群的關鍵,也是塑造個體對自然的認知和感知體驗的媒介之一。然而,現代 生活將人從自然環境中分離出來,食物被理所當然的當做一種消費品,工業化食 物鏈上發生的事情大部分被現代食品工業隱藏了起來。
但是飲食始終是人們生活的根本,如果餐桌是被綁架淪陷的陣地,也可以是 發起反叛的場域,綠色和平也曾提出“從每一口食物開始減少地球的負荷”。之 前在都市組織食育,即印證了對食物的天然需求和慾望以及對健康的關懷可以很 好的連接到環境教育,都市生活的人群對於有機農耕也都懷有濃厚的興趣。今年 2 月終於有機會參加樸門永續設計課程,每週 3 天浸泡在野蔓園,而剩下的 4 天 大半心思也都是花在整理記錄消化上課的內容,種種精彩回味下來比較深的體會 有如下幾點:
有趣: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大腦智力的開發而輕忽身體的配合,但人是身心 合一的,教育的場域也不應該讓身體缺席,身體的感知會帶動大腦的思考、 吸收。在食農教育的場所,理論和實踐緊密連接,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對時 節變化的敏感是農作的基礎,也是文化傳統的源頭,教育不再只是頭腦的教
育,更是心手腦並重的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身體感。食農教育不但是有意 義的教育,也是有趣的教育、活潑的教育,是風味傳承的教育、也是創新文 化的教育。如果可以,希望以後能增加實踐的部分,從實踐返回理論討論, 也是自主學習的一條取徑。
連接:班裡同學的組成多元,不管是年齡還是專業、職業的經歷其實都相差 蠻大,不管是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小組實踐,還是課後的討論和交流,都促 進了同學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老師到每個同學,都不吝分享自己的 知識、經驗和物質,結課時水到渠成了溫暖的人際連接。課堂上反復強調連 接的重要性,農作需要人和自然連接,也要求人和人協作生產,社區和社區 之間相互幫扶。社區支持農業(CSA)的新型態模式通過連接餐桌和土地, 也把分別城市和鄉村不同地區卻關係緊密的社區連接起來,增加不同職業間 人群的交流,加深非農人對自然土地農耕的理解。人不是孤獨生活在地球上, 而是和其他人、其他生物一起編織了生命之網。我們不曾擁有地球,也不會 擁有地球,我們不過是地球億萬年生命中的一段過客,唯有照顧好相互陪伴 一起走到此處的“生命共同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岩石無機質)”,才能 走的更遠。
翻轉:當代城市化的發展風潮使教育也落入了“城市中心主義”,城市價值 導向的教育否定鄉村文化,不但貶抑了自然的價值也貶抑鄉村的價值,激勵 人遠離鄉土。而食農教育通過重新審視土地的價值、人和土地不可分割的連 接,幫助人們鋪就一條返鄉的道路。而不論是嘗試種植、加入 CSA 或者參加 農墟等自主選擇在地食材來源,現代人皆有可能通過提高在地糧食自給率擺 脫跨國食品生產工業的壟斷鏈條。食農教育不光是不光是知識、態度和行為 的教育,更是價值的重新認識,對於城鄉分裂的格局和重商輕農的現代價值 體系的反思。
2005 年日本頒布《食育基本法》,要求以家庭、學校、地域等為單位在全國 推廣,希望國民不僅改善飲食生活,更培養對食物的感謝之心,保存傳統飲食文 化,傳承地區特有的飲食生活。食農教育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互動,通過耕種實 踐建立對食物的理解,並通過食物連接人推動社區向永續發展轉型。食農教育再 現從土地到餐桌的現代食物鏈,重新打造消費與生產相互支持的、城鄉共好的循 環經濟之道。
儘管資本利用大眾媒體傾銷食品,同時操控人們對食物的認知,但是必須承 認:食物與土壤、水和空氣以及整個自然系統和社區緊密相連。食物連接著土地 的生命和個人的生命,深入了解食物及其背後的故事,意味著對社會的再認識。 Belasco(2014)指出對在食物議題上承擔責任意味著覺察到我們在食物鏈中的 位置——覺察人對於遍佈全球的自然、動物、其他人、以及權力與資源的分配的 巨大衝擊。對待食物的態度和行為不只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和政治的。
常常做環保推廣做的心累,不過想起林大哥的話,對的事情總是要做下去。 現在雖然有了新的有趣方向,不過目前處境下要面對的困難也不少。但不管如何 緩慢,我都希望能繼續累積食農的實踐經驗,在這個領域走的更深一些,有一天 成為可以落力推動改變、愉快分享的人。